中国上市公司质量-ESG指数报告No.3(2023)内容简介发表时间:2023-12-31 04:41
中国上市公司质量/ESG指数报告 No.3(2023) 内容简介 高明华 等
2023年12月21日 北京 目 录 一、ESG与公司质量是什么关系 1 二、中国上市公司质量/ESG指数指标体系、计算方法和评价范围 2 三、上市公司质量/ESG指数的相对性 3 四、评价上市公司质量/ESG的意义 4 五、上市公司质量/ESG指数评价基本结果 4 (一)非金融业上市公司质量/ESG指数比较(2020-2022) 4 (二)金融业上市公司质量/ESG指数比较(2021-2022) 10 (三)沪深300与非沪深300公司质量/ESG指数比较 13 六、政策建议 14 《中国上市公司质量/ESG指数报告No.3(2023)》内容简介基于2020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国发〔2020〕14号)(以下简称《意见》),并顺应ESG(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全球发展趋势,以及ESG在中国企业的落地需求,由独立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高明华教授主持的《中国上市公司质量/ESG指数报告No.3(2023)》已开发完成,于2023年11月已由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 一、ESG与公司质量是什么关系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广义公司治理包括社会责任,社会责任则包括环境保护,所以,广义公司治理与ESG并无二致。而我们历年(17年)开发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分类指数”是基于广义的公司治理,所以,本报告是基于我们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分类指数”,通过进一步调整、扩充而来。 总览国务院发布的《意见》全文,强调比较多的是公司治理内容(如投资者权益保护;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的合规运作;信息披露;激励与约束;风险控制等),但也特别指出要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尽管没有专门提到环境保护,但无疑环境保护是涵盖在社会责任中的,另外,《意见》还强调要推动上市公司做优做强,要支持科技型、创新型企业。根据该《意见》,我们于2021年从公司治理、社会责任、企业创新、绩效与价值四个维度构建了中国上市公司质量指数指标体系,共计122个具体指标(2022年扩充到132个指标)。其实,这个指标体系也可以说是更严格的ESG指标体系。这是因为,我们认为,社会责任应该包括经济责任、创新责任、对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合规及信息披露责任。绩效与价值就是企业的经济责任,好的经济绩效是任何上市公司都追求的,也是企业履行其他很多社会责任的基础;创新包括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均具有明显的外溢效应,因此企业应该履行创新责任;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贡献了专用性资产,因此,企业要对其利益相关者尽责,即要保护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企业应该在法规框架下行事,要接受利益相关者的监督,因此,企业应该履行合规和信息披露的责任。在我们构建的上市公司质量指标体系中,对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以及合规及信息披露责任是涵盖在公司治理中的,环境保护则是涵盖在社会责任中的,这样,在我们构建的上市公司质量指数指标体系中,把对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以及合规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责任的内容独立出来,与原来独立的经济责任和创新责任内容重新组合为新的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同时把原来社会责任中的环境保护内容独立出来,形成环境保护指标体系,剩余的公司治理内容形成新的公司治理指标体系,这就形成了上市公司ESG指标体系。也就是说,我们构建的上市公司质量指数指标体系也就是ESG指标体系,二者是统一的。由此,自2022年起,原来的《中国上市公司质量指数报告》就改名为《中国上市公司质量/ESG指数报告》。 二、中国上市公司质量/ESG指数指标体系、计算方法和评价范围选择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是科学、可得、可比、可持续。 ESG中,公司治理(G)是社会责任(S)和环境保护(E)基础,任何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的决策都要符合公司治理规则。 公司治理维度(CG)(一级指标)包括投资者权益保护(MII)、董事会治理(BG)、总经理能力及激励(EAI)、财务治理(FG)四个二级指标,共计81个具体指标。需要说明的是,公司治理维度是在我们历年开发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分类指数”指标体系基础上优化、压缩,重新组合而成,加之作了相对化的处理(见后文说明),因此,本报告的“公司治理”得分与“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分类指数”的得分并不等同,但得分趋势是一致的。 社会责任维度(SR)包括企业的经济责任(EER)、创新责任(EIR)、对利益相关者的责任(SHR)、合规及信息披露责任(SCR)四个二级指标,共计44个具体指标。 环境保护维度(EP)起初设计了5个维度(环境保护目标、环境保护绩效、环境保护投入和产出、环境保护法律责任,环境保护信息披露)23个具体指标,但由于不同行业之间,甚至同一行业不同企业之间的可比性很差,不少指标也不可得,最终只选择了7个指标。当然,随着环境保护的意识不断增强,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披露环境保护的相关信息,届时环境保护的指标体系可以进一步扩充和完善。 计算出公司治理、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三个维度(分项指数)的相对得分(见下文说明)后,利用主成分方法,结合专家打分法(因为主成分法不完全适用),确定了三个维度的权重,分别是:公司治理维度55%,社会责任维度35%,环境保护维度10%。 之所以公司治理的权重最高,根本的原因就是公司治理是基础。而环境保护的权重之所以最低,是因为不同行业,甚至不同公司之间的可比性较差。严格地说,应该在不同行业对三个维度设置不同的权重。但不管怎么设置权重,公司治理都应该是最高的。比如标准普尔对ESG的评价,对于不同行业,公司治理的权重在40-60%之间。 中国上市公司质量/ESG指数计算公式为: 式中,CLCQI/ESGI代表中国上市公司质量/ESG指数。 本报告的评价数据截至2022年12月31日,样本是截止2023年3月31日上市满一年的沪深北三市A股上市公司,剔除2023年3月31日之后退市和拟退市的公司,最终得到4687家样本上市公司。 三、上市公司质量/ESG指数的相对性中国上市公司质量/ESG评价是由我们已坚持17年之久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分类指数”延伸出来的。但二者又有不同。“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分类指数”基本上是一种绝对差距评价,即评价标准是国际上先进的公司治理规范,如《G20/OECD公司治理准则》以及公司治理相关法律(如公司法、证券法等),即“我公司的治理水平距离规范的公司治理还有多大差距”。尽管这些规范也在不断改进中,我们评价的标准也会随之调整,但总体上相对稳定。 而“中国上市公司质量/ESG指数”则有所不同。尽管其中的公司治理有相对稳定的、先进的国际规范,但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并没有一致认同的所谓先进标准,尤其是不同行业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本报告计算的中国上市公司质量/ESG指数是一种相对值,即“我公司的质量或ESG水平比你公司的质量或ESG水平高”,但“我公司的质量或ESG水平不是最佳标准”。 相对值计算主要体现在各维度上(公司治理、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有不同层次的维度),即在计算出来的各维度初始值的基础上,把各维度初始值最高的那家公司的分值分别设为100分,然后对其他公司的对应维度分值重新计算分值,形成公司治理、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三个方面的相对分值,最后通过加权,得到中国上市公司质量/ESG指数。这个质量/ESG指数是最终值,不再把最高值设为100分后重新计算各公司质量/ESG分值。 另外,由于不同行业的差异明显,因此,尽管本报告对非金融业进行了不分行业的统一排名,但还是不建议进行行业间比较,将来进一步研究时考虑分行业进行调整。由于金融业与非金融业的差异更大,所以,本报告只把金融业单列出来了。 四、评价上市公司质量/ESG的意义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就需要找出差距,寻找差距就需要评价,以便找到质量不高的“缺口”,及时弥补,这就是“中国上市公司质量/ESG指数”的意义所在。具体来说,包括如下方面: (1)帮助监管机构充分了解上市公司质量/ESG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促使监管机构加强上市公司质量/ESG的立法和执法工作,使监管更加有的放矢,防范风险于未然。 (2)帮助投资者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有效规避投资风险,发现有长期价值的投资对象,提高投资收益,提升投资信心,增强社会稳定性。 (3)帮助公司了解自身与其他公司存在的差距,及时采取整改措施,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增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避免公司股价过度波动。 (4)防止股市炒作,避免股市崩盘风险,促使资本市场真实反映公司信息,引导股票价格客观反映公司真实绩效,推动资本市场实现稳定发展并走向成熟。 (5)帮助欲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企业寻找符合自身实际的、高质量的、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合作股东,助推混合所有制改革取得成功。 (6)帮助公司融入国际资本市场体系,从而有助于中国产品的出口和吸引海外投资。 (7)为上市公司研究提供数据支持,保证研究结论的客观性和实践性。 五、上市公司质量/ESG指数评价基本结果(一)非金融业上市公司质量/ESG指数比较(2020-2022)1. 总体比较 2022年,非金融业上市公司质量/ESG指数均值为68.6904分。相比2020年和2021年分别提高6.0509分和8.2108分。从三个分项指数看,公司治理分项指数2020-2022年连续上升,相比2020和2021年,2022年分别提高4.8647分和0.8064分;社会责任分项指数2021年下降,2022年又回升,相比2020年,2022年下降2.3099分,相比2021年,2022年提高10.6562分;环境保护分项指数2020-2022年间连续上升,相比2020年和2021年,2022年分别提高41.8388分和40.3764分(参见图1)。环境保护分项指数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指标数据源扩大,这使得2022年环境保护分项指数与前两年的可比性大大减弱,但科学性和准确性大大提高。 图1 2020-2022年中国非金融业上市公司质量/ESG指数均值比较 2. 所有制比较 2020-2022年,非金融业国有控股公司质量/ESG指数都高于非国有控股公司。相比2020年,2022年非金融业国有控股公司和非国有控股公司的质量/ESG指数均值分别上升7.0697分和5.6980分。相比2021年,2022年非金融业国有控股公司和非国有控股公司的质量/ESG指数均值分别上升9.0619分和7.9180分(参见图2)。 注:条形图左边的数字是2022年排名,右边是得分。 图2 2020-2022年非金融业两类所有制上市公司质量/ESG指数均值比较 3. 实际控制人比较 2022年,非金融业上市公司中,公司质量/ESG指数最高的是境外企业实际控制的公司,最低的是集体企业控制的公司。相比2020年,2022年非金融业六类实际控制人上市公司质量/ESG指数均值全部上升,中央企业(或监管机构)实际控制的上市公司升幅最大,上升8.2039分;相比2021年,2022年非金融业六类实际控制人上市公司质量/ESG指数均值也全部上升,境外企业实际控制的上市公司升幅最大,上升10.7766分(参见图3)。 注:条形图左边的数字是2022年排名,右边是得分。 图3 2020-2022年非金融业不同实际控制人上市公司质量/ESG指数均值比较 4. 地区比较 2020-2022年,从四个地区看,非金融业上市公司质量/ESG指数均值最高的都是东部,最低的都是东北。相比2020年,2022年非金融业四个地区上市公司质量/ESG指数均值全部上升,升幅相差不大,升幅最大的是西部,上升6.1722分;相比2021年,2022年非金融业四个地区上市公司质量/ESG指数均值也全部上升,升幅也相差不大,升幅最大的是中部,上升8.3587分(参见图4)。 注:条形图左边的数字是2022年排名,右边是得分。 图4 2020-2022年非金融业四个地区上市公司质量/ESG指数均值比较 从省份看,2022年非金融业上市公司质量/ESG指数均值排名前三的是青海、安徽和贵州;后三位是辽宁、吉林和甘肃。相比2020年,2022年非金融业各省上市公司质量/ESG指数均值全部上升,升幅最大的省份是海南,上升8.9531分;相比2021年,2022年非金融业各省上市公司质量/ESG指数均值也全部上升,升幅最大的省份是青海,上升11.6395分(参见图5)。 5. 行业比较 2022年,非金融业上市公司质量/ESG指数均值位居前三位的是采矿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以及制造业;排在最后三位的是综合,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相比2020年,2022年非金融业17个行业上市公司质量/ESG指数均值全部上升,升幅最大的行业是采矿业(B),上升6.9113分;相比2021年,2022年非金融业17个行业上市公司质量/ESG指数均值也全部上升,升幅最大的行业也是采矿业(B),上升9.2280分(参见图6)。 注:条形图左边的数字是2022年排名,右边是得分。 图5 2020-2022年非金融业各省份上市公司质量/ESG指数均值比较 注:(1)条形图左边的数字是2022年排名,右边是得分;(2)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O)只有1家上市公司,难以代表该行业整体水平,故排名时剔除。 图6 2020-2022年非金融业17个行业上市公司质量/ESG指数均值比较 6. 上市板块比较 2022年,非金融业上市公司质量/ESG指数均值最高的是沪市科创板,最低的是北交所。相比2020年,2022年非金融业四个板块上市公司质量/ESG指数均值全部上升,升幅最大的是沪市科创板上市公司,上升7.7185分;相比2021年,2022年非金融业四个板块上市公司质量/ESG指数均值也全部上升,升幅最大的也是沪市科创板上市公司,上升8.6772分(参见图7)。 注:(1)条形图左边的数字是2022年排名,右边是得分。(2)北交所本年度为首次评价,仅有一年数据。 图7 2020-2022年非金融业不同板块上市公司质量/ESG指数均值比较 (二)金融业上市公司质量/ESG指数比较(2021-2022)由于金融业与非金融业之间的差异很大,二者的可比性不强,因此,不对金融业与非金融业进行比较。同时,金融业2022年和2021年评价与2020年评价相比,在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的评价指标体系及样本量方面差异很大,因此仅对2022和2021两个年度进行比较分析。 1. 总体比较 2022年,金融业上市公司质量/ESG指数均值为70.5561分,相比2021年下降0.5224分,其中公司治理和社会责任两个分项指数均值分别下降1.7746分和7.1020分;环境保护分项指数均值则大幅提高29.3933分,原因与非金融业相同,即指标数据源扩大,这使得2022年环境保护分项指数与上年的可比性大大减弱,但科学性和准确性大大提高。相比2021年,2022年金融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分项指数的下降,与非金融业社会责任分项指数的较大幅度上升形成鲜明对比,这可能意味着金融业在履行社会责任、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或ESG报告方面确实不如非金融业(参见图8)。 图8 2022年和2021年中国金融业上市公司质量/ESG指数均值比较 2. 所有制比较 2022年和2021年,金融业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质量/ESG指数均值都高于非国有控股公司。相比2021年,2022年金融业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质量/ESG指数均值下降1.0142分,而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质量/ESG指数均值则上升0.3574分(参见图9)。 注:条形图左边的数字是2022年排名,右边是得分。 图9 2022年和2021年金融业两类所有制上市公司质量/ESG指数均值比较 3. 实际控制人比较 2022年和2021年,金融业上市公司质量/ESG指数均值均是中央企业(或监管机构)控制的上市公司最高,地方国企(或监管机构)控制的上市公司居第二,非国有企业或自然人控制的上市公司均排在最后。相比2021年,2022年中央企业(或监管机构)控制的上市公司的质量/ESG指数均值上升1.0271分,地方国企(或监管机构)和非国有企业或自然人控制的上市公司的质量/ESG指数均值分别下降1.5906分和0.8927分(参见图10)。 注:条形图左边的数字是2022年排名,右边是得分。 图10 2022年和2021年金融业三类实际控制人上市公司质量/ESG指数均值比较 4. 地区比较 2022年,金融业上市公司质量/ESG指数均值从高到低依次为东部、东北、西部和中部,但东北金融业只有3家样本上市公司,可能存在可比性不强的问题。相比2021年,2022年金融业上市公司质量/ESG指数均值除了东北较大幅度提高6.0136分外,其他三个地区全部下降,中部降幅最大,下降2.8404分(参见图11)。 注:条形图左边的数字是2022年排名,右边是得分。 图11 2022年和2021年金融业四个地区上市公司质量/ESG指数均值比较 (三)沪深300与非沪深300公司质量/ESG指数比较1. 非金融业比较 2022年,非金融业沪深300公司质量/ESG指数及三个分项指数均值都高于非沪深300,由此反映出非金融业沪深300上市公司质量确实高于非沪深300(参见图12)。 图12 2022年非金融业沪深300与非沪深300上市公司质量/ESG指数及分项指数均值比较 2. 金融业比较 2022年,金融业沪深300公司质量/ESG指数及三个分项指数也都高于非沪深300。这同样反映出金融业沪深300上市公司质量也是高于非沪深300的(参见图13)。 图13 2022年金融业沪深300与非沪深300上市公司质量/ESG指数及分项指数均值比较 六、政策建议1. 在公司治理方面 第一,必须正视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和国际水平的差距。由于我们设计的评价指标较多地借鉴了国际标准,指数分值(尤其是公司治理指数)直接反映了我们和国际水平的差距,总体看,差距还比较明显。正视差距和问题,才能进步。 第二,要多了解国际社会公司治理的共同规则,尤其应了解《G20/OECD公司治理原则》,更要履行这些规则,否则就可能被认为没有契约意识(就像最近穆迪对我们的信用评级下调),从而造成国际经贸关系中的被动。 第三,要高度尊重中小投资者的决策与监督权,以及收益权,这对于提振投资者信心至关重要。要淡化“控股”一定要“控制”的观念,以避免股东纷争以及由此对中小投资者造成的侵害。 第四,要在董事会“行事”上下功夫,避免形式主义。要减少股权董事,提高独立董事比例和履职能力,切实增强董事会独立性,使董事会平等对待所有股东,要使董事会真正在科学决策和监督中发挥实质性作用。 第五,要保证经理层的任期制和契约制的落实,以避免短期行为。尽最大可能减少大股东和董事长对总经理的干预,以实现以总经理为首的经理层经营控制权的独立性,同时使其独立承担责任,以发挥其最大潜能。 第六,要合理配置利益相关者在公司中的财务治理权利,有效保护他们投入公司的专业性资产。 第七,要强化信息披露与注册制改革的同步。信息披露程度应该主要以投资者满意为准,而不能仅限于监管者满意。 第八,要强化高管薪酬契约,实现高管薪酬与高管贡献的吻合,不能仅看薪酬绝对值。对于国有企业,尤其要建立市场化的高管薪酬激励机制。同时要通过法律制度和透明的经理人市场来防止高管提供虚假信息。 2. 在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方面 第一,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固然很重要,但不能夸大,要立足于本企业和所在行业的实际,不能搞一刀切。 第二,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要以公司治理合规为前提,尤其是自愿性社会责任,比如慈善捐赠必须要通过董事会或股东大会。 第三,在社会责任中,应把经济责任和创新责任纳入其中,经济责任能使企业的其他社会责任(尤其是自愿性社会责任,如慈善)有坚实的基础;创新责任能使企业有持久的竞争力,创新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创新,也包括制度创新。 第四,要尊重各利益相关者的专用性资产,尤其要重视员工专用性人力资本的保护。 第五,要基于“双碳”目标,完善环境保护法规,提高环境保护绩效,加强环境保护信息披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