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位专家为助推ESG及中国企业高质量发展献言献策“中国公司治理50人论坛”第三届主题论坛在京举办发表时间:2022-12-10 22:34 为落实党的十二大精神,2022年12月10日下午,“中国公司治理50人论坛第三届主题论坛暨第十六届中国公司治理论坛——ESG与中国企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以线上形式成功举办。 本届论坛由中国公司治理50人论坛、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联合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罗盛咨询(中国)有限是承办,并得到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的指导。 本届论坛发布了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公司治理50人论坛学术委员会执行主任高明华教授主持完成的三份最新公司治理研究成果:《中国上市公司质量/ESG指数报告No.2(2022)》、《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分类指数报告No.21(2022)》、《中国金融业上市公司治理指数报告No.3(2022)》。其中《中国上市公司质量/ESG指数报告No.2(2022)》是国内首部公开出版的、针对全部A股上市公司的ESG评价报告;而《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分类指数报告No.21(2022)》已连续出版21部,同时已建成国内最大规模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分类指数数据库。 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孔丹、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宋志平、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戚聿东先后致辞。全国工商联原专职副主席庄聪生、国务院国有重点大型企业原监事会主席季晓南、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原主任楚序平、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学术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黄运成、南开大学中国公司治理研究院院长李维安、上海证券交易所资本研究所原所长施东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项安波、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黄清、中国社科院公司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鲁桐、罗盛咨询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程原、中国石化集团资本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陈锋等围绕“ESG与中国企业高质量发展”进行了主题演讲和热烈讨论。 一、中国上市公司质量/ESG指数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ESG(即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是目前全球关注的重要问题,我国相关监管机构(如中国证监会、国务院国资委)也在积极推动ESG落地工作。 国务院于2020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指出,上市公司发展质量不高等问题还比较突出,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存在差距。 基于此,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高明华教授主持开发完成《中国上市公司质量/ESG指数报告No.2(2022)》。报告认为,提高ESG水平和提高公司质量是高度统一的。基于科学、可得、可比、可持续的指标选择原则,报告设计了包括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三个维度、由132个具体指标构成的评价体系。其中,公司治理包括投资者权益保护、董事会治理、企业家激励与约束、财务治理四个方面。在三个维度中,公司治理是最为重要的,是公司的基础性制度安排。社会责任包括公司的经济责任、创新责任、对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合规及信息披露责任四个方面。报告特别强调,社会责任应该把经济责任(指公司的绩效和价值)和创新责任(包括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涵盖在内,因为好的经济绩效是任何上市公司都追求的,也是企业履行其他很多社会责任的基础;而创新,不论是制度创新还是技术创新,都具有明显的外溢效应。对于环境保护,要充分考虑各行业尤其是金融业与非金融业的差异性。在得到三个维度得分后,利用主成分方法,结合专家打分法,确定了三个维度(分项指数)的权重,由此形成中国上市公司质量/ESG指数。该报告的评价数据截至2021年12月31日,评价样本是截止2022年3月31日上市满一年的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剔除2022年3月31日之后退市和拟退市的公司,最终得到4176家样本上市公司。 中国上市公司质量/ESG指数是相对值,即在计算出来的各维度初始值的基础上,把各维度初始值最高的那家公司的分值分别设为100分,然后对其他公司的对应维度分值重新计算分值,形成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三个方面的相对分值。由于金融业与非金融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较大差异,本报告对金融业和非金融业分别计算。 报告显示: (一)非金融业上市公司质量/ESG指数比较 从总体看,相比2020年,2021年非金融业上市公司质量/ESG指数下降,原因主要在于社会责任分项指数下降较多,下降达12.97分。而社会责任分项指数下降主要是因为疫情及国际环境恶化导致企业的经济责任下降,进而连带其他社会责任也随之下降。但公司治理和环境保护两个分项指数均值都是上升的。 从所有制看,2020年和2021年,非金融业国有控股公司质量/ESG指数都高于非国有控股公司。相比2020年,2021年非金融业两类所有制公司质量/ESG指数都出现下降,其中非国有控股公司下降幅度大于国有控股公司,这与非国有控股公司社会责任下降幅度(尤其是经济责任)更大有关。 从实际控制人看,2021年,非金融业上市公司中,公司质量/ESG指数最高的是中央企业(或监管机构)最终控制的公司,最低的是集体企业控制的公司。相比2020年,2021年非金融业六类实际控制人上市公司质量/ESG指数全部下降,境外企业实际控制的上市公司下降幅度最大,下降3.50分。 从四个地区看,2020年和2021年,非金融业上市公司质量/ESG指数最高的都是东部,最低的都是东北。相比2020年,2021年非金融业四个地区上市公司质量/ESG指数全部下降,下降幅度相差不大。下降幅度最大的地区是东北,下降2.68分;下降幅度最小的地区是东部,下降2.13分。 从省份看,2021年,公司质量/ESG指数排名前三的是北京、上海和安徽;后三位是辽宁、吉林和青海。相比2020年,2021年非金融业各省公司质量/ESG指数全部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省份是青海,下降4.66分。 从行业看,2021年,非金融业上市公司质量/ESG指数位居前三位的是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采矿业,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排在最后三位的是综合、教育,以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相比2020年,2021年非金融业17个行业上市公司质量/ESG指数都出现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行业是教育(P),下降5.79分,这与双减政策有密切关系。 从上市板块看,2021年,非金融业上市公司质量/ESG指数最高的是沪市科创板,最低的是深市主板。相比2020年,2021年非金融业四个板块上市公司质量/ESG指数全部下降。深市主板公司下降幅度最大,下降3.17分。 (二)金融业上市公司质量/ESG指数比较 由于2021年和2020年金融业的指标体系和样本量有很多不同,因此,只比较2021年金融业上市公司的ESG水平。 从总体看,2021年,金融业上市公司质量/ESG指数均值为71.08分,其中,公司治理表现相对较好,而其他两个方面表现较差。 从所有制看,2021年,金融业上市公司质量/ESG指数和三个分项指数的均值,都是国有控股公司高于非国有控股公司。其中,公司质量/ESG指数均值高出5.19分,公司治理分项指数高出3.29分,社会责任分项指数高出5.12分,环境保护分项指数高出15.92分,在环境保护分项指数上差距较大。 从实际控制人看,2021年,金融业公司质量/ESG指数及社会责任分项指数都是中央企业(或监管机构)控制的公司最高。而非国有企业或自然人控制的公司不论在总指数,还是三个分项指数上,都是最低。其中,在环境保护分项指数上,三类控制人控制的公司之间的差距较大。 从地区看,2021年,金融业公司质量/ESG指数及三个分项指数都是东部最高,东北在总指数以及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两个分项指数上都是最低的。 (三)沪深300与非沪深300公司质量/ESG指数比较 从非金融业看,2021年,非金融业沪深300公司质量/ESG指数及三个分项指数都高于非沪深300,由此反映出非金融业沪深300上市公司质量确实高于非沪深300。 从金融业看,2021年,金融业沪深300公司质量/ESG指数及三个分项指数也都高于非沪深300。这同样反映出金融业沪深300上市公司质量也是高于非沪深300的。 (四)海外收入不同占比公司的比较 把非金融业上市公司分为海外收入占比不低于20%和低于20%两组。2021年,海外收入占比不低于20%的上市公司质量/ESG指数及三个分项指数都略高于海外收入占比低于20%的公司。 《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分类指数报告No.21(2022)》是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研究中心主任高明华教授主持完成的第21部公司治理分类指数年度报告。报告参照国际标准制定指标体系,对2021年4176家(剔除上市不满一年,以及退市和拟退市的公司)A股上市公司治理进行了全面评价,涵盖六类公司治理指数,分别是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指数、董事会治理指数、企业家能力指数、财务治理指数、自愿性信息披露指数和高管薪酬指数。同时,本报告计算了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总指数。二、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分类指数报告显示: (1)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指数均值在2014-2021年都处于偏低水平,但总体呈上升趋势。2021年,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指数均值为55.56分,相比上年上升3.61分。2018-2021年国有控股公司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指数均值高于非国有控股公司。 (2)董事会治理指数均值自2015年以来连续七年上升,从2015年的50.13分增至2021年的62.98分,2021年首次超过60分的及格线,比上年提高4.71分,但总体仍然偏低。非国有控股公司2015-2019年表现要好于国有控股公司,但2020年和2021年连续两年国有控股公司略超非国有控股公司。 (3)企业家(评价对象是总经理)能力指数均值在2011-2017年连续下降,之后年度波动式变化。2021年,企业家能力指数均值仅有31.37分,比上年下降1.39分。除2017年国有控股公司企业家能力略高于非国有控股公司以外,其余年份非国有控股公司企业家能力指数均值都高于国有控股公司,但总体看,两类公司差距不大。历年企业家能力指数值偏低,一是由于经理人市场不健全,以及董事会不能独立选聘总经理,从而难以选择到更有能力的总经理;二是现有激励和约束制度,以及总经理的附属地位或非独立性(授权不足),使得总经理的潜能难以充分发挥出来。 (4)财务治理指数在2014-2017年连续小幅平稳上升,2018-2021年呈波动式上升。2021年,财务治理指数均值为58.13分,比上年提高4.33分。2018-2021年国有控股公司财务治理指数都超过非国有控股公司。 (5)自愿性信息披露指数均值自2017年以来连续上升。2021年,自愿性信息披露指数均值为66.85分,比上年提高3.40分,但总体看仍处于较低水平。2015-2020年,非国有控股公司2015-2019年表现要好于国有控股公司,但2020年和2021年连续两年国有控股公司略超非国有控股公司。 (6)高管薪酬指数评价高管薪酬与高管贡献的吻合度。高管薪酬指数均值在2016-2021年总体呈下降态势,即激励力度在减弱。但从高管薪酬绝对值看,2012-2021年,高管薪酬均值九年增幅为62.86万元,年均增长率为7.94%。与2020年相比,2021年高管薪酬均值增加9.32万元,增长9.32%。薪酬指数下降,而薪酬绝对值上升,反映了高管薪酬与高管贡献存在不吻合现象。历年国有控股公司高管薪酬激励力度都低于非国有控股公司。 (7)2015-2021年,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总指数处于持续上升中,从2015年的44.80分上升至2021年的54.98分(比上年提高2.93分),但仍处于偏低水平。 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分类指数评价是企业风险控制和发展的“晴雨表”。其对于企业强化公司治理以保证可持续发展,助推产权平等保护以及国企混改有序推进,促使监管机构加强公司治理立法和执法以及穿透式监管,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以降低风险,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和隐形实际控制人操纵,为各类利益相关者提供公司治理风险预警,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也能够为公司治理理论和实证研究提供大数据支持。 《中国金融业上市公司治理分类指数报告No.3(2022)》是基于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开发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分类指数数据库”,从《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分类指数报告No.21(2022)》独立出来的专题报告,是第三次单独形成金融业上市公司治理分类指数报告。三、中国金融业上市公司治理分类指数相对于其他行业,金融业具有利益相关者参与治理难、负债率高、系统性风险大、对国家经济安全影响大等特点,而公司治理是防范金融业系统性风险的重要制度安排,因此,非常有必要通过对金融业上市公司治理的评价,来了解其公司治理现状,发现其公司治理潜在风险,有针对性制定风险防范对策,这便是本报告独立成文并发布的初衷。 本年度金融业上市公司评价样本要求必须上市满一年,以在不同公司之间具有可比性。符合条件的金融业上市公司样本有120家,比上年增加3家。 评估发现,近三年来,在中国银保监会推动的《健全银行业保险业公司治理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指导下,金融行业在加强制度规制建设,持续深化公司治理改革,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推动银行业保险业公司治理质效稳步提升上有很大进步。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金融业上市公司治理水平比上年明显提升。然而对标国际规范的公司治理规则或标准,分值仍然偏低,仍存在较大的治理风险,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从公司治理总指数看,2015-2021年,金融业公司治理指数均值连续上升,各个年度都是金融业高于非金融业。2021年,平均值为56.83分,比上年提高2.26分,在所有18个行业中排名首位,与上年位次相同。 从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指数看,金融业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指数均值自2018年以来连续上升。2021年平均值为60.82分,比上年提高2.75分,在18个行业中位居第二位,比上年倒退1个位次。 从董事会治理指数看,金融业董事会治理指数均值自2015年以来连续上升。2021年平均值为64.12分,比上年提高1.90分,在18个行业中排在第二位,比上年倒退1个位次。 从企业家(评价对象是总经理或行长)能力指数看,近七年波动较大。2021年金融业企业家能力指数均值为29.76分,比上年下降1.23分,在所有18个行业中排在第十五位,比上年倒退2位次。 从财务治理指数看,金融业财务治理指数均值近四年总体呈上升趋势。2021年平均值为62.00分,比上年提高5.56分,在所有18个行业中排在首位,比上年提高1个位次。 从自愿性信息披露指数看,金融业自愿性信息披露指数均值自2015年以来连续上升。2021年平均值为67.43分,比上年提高2.32分,在所有18个行业中排在第八位,比上年倒退6个位次。 从高管薪酬指数看,金融业高管薪酬指数均值自2018年以来基本呈下降趋势,2021年降到非金融业以下,这与经济下行压力和偏紧的经济形势应该有密切关系。但是,2015-2018年金融业高管薪酬绝对值均值却呈小幅下降趋势。比照金融业高管薪酬指数均值的上升,这意味着金融业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公司绩效的变化并不吻合。 四、政策建议由于ESG已经包括公司治理,这里仅从ESG角度提出几条建议。 1.在公司治理方面 (1)淡化“控股”一定要“控制”的观念,强化各类投资者权益平等保护的意识,尤其要真正落实中小投资者决策与监督参与权。 (2)继续健全董事会结构并使其发挥实质性作用。要在董事会“行事”上下功夫,避免形式主义,为此需要切实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股权董事不能强制董事会采纳其意志。 (3)要保证以总经理为首的经理层经营控制权的独立性,同时使其独立承担责任,以发挥经理层的最大潜能。 (4)继续加强内部控制,同时高度重视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财权配置。 (5)不断强化高管薪酬与高管贡献相吻合的薪酬契约意识,判断一个企业高管薪酬的高低,不能仅看其绝对额,更要看其贡献。 2.在社会责任方面 (1)高度重视公司的创新责任,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2)尊重各利益相关者的专用性资产,尤其要重视员工的权益保护。 (3)要重视社会责任的合规性。 3.在环境保护方面 基于“双碳”目标,完善环境保护法规,提高环境保护绩效,加强环境保护信息披露。 |